比意志力更本质的,是自我驱动的力量
点击上方△蓝字→右上角菜单栏→设为星标★
文 | 栩先生
发布 | 栩先生(ID: gh_0840768e00c5)
01
2012 年,北京王府井大街的商务印书馆。
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,拎着一个厚重的包找到了商务印书馆外语辞书编辑室。
编辑室里只有一位小编辑,问他:“您要出什么书?”
老人说:“我想出一本词典。”
“什么名字?”小编辑问。
“《普什图语汉语词典》。”老人回答。
“没听说过啊。”小编辑摇摇头。“大概有多少字呢?”她又问。
“200 多万。”老人仍然淡淡地回答道。
小编辑这下有点震惊了,赶忙去找编辑室主任。
当商务印书馆外语辞书编辑室主任张文英赶到时,老人从包里拿出了厚厚一摞打印的文稿。后来他们才知道,这部体量巨大的“词典”,居然是在路边打印店里打印出来的。
在认真翻看完“词典”后,张文英震惊了,应该说,整个商务印书馆都震惊了。
因为,这部词典根本不是什么打印的“路边货”,而是由国家层面决定、商务印书馆正式立项的“国家工程”。
在商务印书馆的档案室里,他们找到了关于这部词典的记录:按照全国辞书工作会议的指示,组织编写《普什图语汉语词典》,时间是1978 年。
这意味着,到2012 年为止,这部词典编了整整34 年。
编这部词典的老人叫车洪才,他当年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才42 岁,在北京广播学院(今中国传媒大学)外语系工作,正当盛年。要编的这部词典,是阿富汗的官方语言,非常冷门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学习这种语言的不到100 人,目前长期使用的也就30 多人。
但车洪才不只是要为这不到100 人编词典,更重要的是,要为国家编写这部词典。
2012 年4 月,去商务印书馆的那天,是车洪才30多年来头一次去。他洗好了头,穿上一件棕色的皮夹克,就像是去交一份昨天才布置、今天就完成的工作一样。但没有人知道,这一天,他已经等了30 多年。
当年,这个故事曾经让我热泪盈眶。后来,每当我没有动力,缺乏意志的时候,我都会去看一遍车洪才的故事。34 年前,国家曾经交给他一个“光荣的任务”。
但后来,国家都忘了还有这么一个任务,唯有他自己一直没有忘记。没有领导,没有同事,没有压力,没有监督,没有进度要求,也没有最后期限,没有别的原因,也不需要任何理由,他想做的事情,就一定要做下去,自己决定要做的事情,就一定要完成。
这就是自我驱动的力量,也是内心责任和渴望的力量。
02
这种动力,用一句很流行的话来说就是:老子说出去的话,砸在地上都得有声响。
但我更倾向于认为,拥有这种动力的人,很多时候即使不把话说出来,藏在心底,很多年后,你也会发现他居然真的做到了他当年想要做的事情。
这种人,就是传说中的“狠人”啊。这种狠,不是说话做事凶神恶煞,而是只要自己想做的事情(或者说的话),无论如何,也要做到。
什么是自我驱动,说白了,就是有一种自己跟自己较狠劲的精神。
与“狠人”相对的是“孬人”。
这种人,既没有言出必诺的责任心,也没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勇气,更缺乏败而后战、颓而后振、坚持到底的意志。
在他们的思维体系里,最缺乏的,就是自我激发、自我负责、自我驱动的模块。
所以,这些人会在事前热衷于“想象美好”“定大目标”,在事中热衷于“找理由”“摆困难”,在事后热衷于“自我安慰”“忘掉不愉快”。
这么多年的社会现实教育了我:晚上烧烤摊前,几杯啤酒下肚,什么牛都敢吹,恨不得飞机都敢自己造,动不动就“信不信,老子哪天就×××”,或者“这事我早就想过,改天我就×××”,又或者“你别看我现在×××,其实我很×××”之类的人——基本上,统统都不要信。
真正值得信任的人,是不管话说不说,自己都先去把事干了的人。真正敢于对自己发狠的人,话都不用多说。
想了不敢做,说了做不到的人,都是孬人。
一件事你筹划得再充分,方案再牛,想象着如果干成了会如何如何厉害,但只要没有最后的结果,便毫无意义。
说了做不到,不如不要说——至少,不会在实现不了的时候那么焦虑。
读书时会有老师,有考试,工作时会有领导,有KPI(关键绩效指标)来监督你,督促你去完成相应的学习和工作任务。
但生活里、业余时我们想做的很多事情,都是没有人会来管你,监督你的。能不能做到,能不能坚持下去并做出成果,全靠自我驱动。
03
想要和得到,中间还有两个字,那就是——做到。
你只有做到了,才能得到。
不要对没做过的事情说没意义。
我的一个高中同学,生哥,当年就是一个纨绔子弟的二世祖样。然而不知哪天开始,就像突然转了性一样,一年看上百本书,大学旁听了大量法学、社会学、心理学的专业课程。
每天早上6 点多,室友们还在鼾声如雷中,他会悄无声息地起床去操场上跑几公里,风雨无阻。
数九寒冬,他在宿舍卫生间里一个人洗冷水澡,一边被刺骨的冷水冻得全身通红,一边大声唱着SHE 的《痛快》,就这样坚持洗了4 年。
我一直以为,生哥能做到这样,主要是靠强大的意志力。
但再强的意志力,也敌不过动力的缺失。强大意志力的来源,一定首先是有了一个强有力的驱动,你的驱动力越强,你就越能集中自己的所有力量。
多年后我才知道,他之所以能做到这样,是因为18 岁的某一天他发现,那个他喜欢的姑娘,那个整天被他逗得眉眼含笑的“女神”,其实对他根本毫不在意。
这一次强有力的刺激,让他下了一定要出人头地的决心,并在随后的10 年时间里,把这种决心变成了生活里无处不在的意志力。
自我驱动,是一种比意志力更本质的东西。它几乎是人的成长逻辑里最底层的心法和思维。
这种心法,在心理学里有一种专有名词,叫皮格马利翁效应(Pygmalion Effect)。
相传塞浦路斯的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有名的雕塑家。他精心地用象牙雕塑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,并深深爱上了这个“少女”,取名为盖拉蒂。
皮格马利翁带着祭品找到了阿弗洛狄忒,祈求女神能赐给他一位如盖拉蒂一样优雅、美丽的妻子。他的真诚期望感动了阿弗洛狄忒女神。
当皮格马利翁回到家后,径直走到雕像旁,凝视着它。这时候,雕像发生了变化,她的脸颊慢慢呈现出血色,她的眼睛开始释放光芒,她的嘴唇缓缓张开,露出了甜蜜的微笑。
盖拉蒂从雕像变成了有血有肉的活人,向皮格马利翁走来。
这种心理效应,用大白话来讲,就是:你内心相信和坚持的东西,终会引领你走到你想去的地方。
04
罗振宇在一次跨年演讲里说:“我们知道,‘躺赢’的时代再也没有了。未来的每一年每一天,都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。过去我们把这种突然的变化叫作‘黑天鹅事件’,而现在黑天鹅都快成家禽了”。
面对社会趋势的巨大不确定性,最佳的策略就是保持自己的确定性。
不管外部怎么变,自己坚持的东西从来不变。
这就需要克服外部环境的影响,克服内心里的犹豫、懈怠、彷徨和焦虑。
无论外界如何变化,拥有自驱力的人,最后都会去遵从内心,即使面对再急剧变化的状况,再难的困境,也会默默咬着牙,踽踽前行。
做一个这样的人,是充实的,是幸福的,也是永远不会焦虑的。
就像那个默默编了30 多年词典的车洪才所说:“我不求名,不求利,到现在没拿到一分钱,完全是自己花精力在搞这个东西,评职称什么的都没用过这个,用不上。”